[步骤] NFS 远程共享服务的搭建 (RHEL 7 版) (转载)

RHEL7-部署NFS文件共享服务

一、NFS概述
NFS 是Network File System的缩写,即网络文件系统。
一种使用于分散式文件系统的协定,由Sun公司开发,于1984年向外公布。、

功能是通过网络让不同的机器、不同的操作系统能够彼此分享个别的数据,让应用程序在客户端通过网络访问位于服务器磁盘中的数据,是在类Unix系统间实现磁盘文件共享的一种方法。

NFS 的基本原则是"容许不同的客户端及服务端通过一组RPC分享相同的文件系统",它是独立于操作系统,容许不同硬件及操作系统的系统共同进行文件的分享。

NFS在文件传送或信息传送过程中依赖于RPC协议。
RPC,远程过程调用 (Remote Procedure Call) 是能使客户端执行其他系统中程序的一种机制。

NFS本身是没有提供信息传输的协议和功能的,但NFS却能让我们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分享,这是因为NFS使用了一些其它的传输协议。而这些传输协议用到这个RPC功能的。可以说NFS本身就是使用RPC的一个程序。或者说NFS也是一个RPC SERVER。所以只要用到NFS的地方都要启动RPC服务,不论是NFS SERVER或者NFS CLIENT。这样SERVER和CLIENT才能通过RPC来实现PROGRAM PORT的对应。可以这么理解RPC和NFS的关系:NFS是一个文件系统,而RPC是负责负责信息的传输。

系统环境

系统平台: CentOS7或RHEL7
NFS Server IP: 192.168.1.63
防火墙已: 关闭或着允许NFS
iptables –F
iptables –X

SELINUX=disabled ==== setenforce 0

安装NFS服务
• nfs-utils :包括基本的NFS命令与监控程序
• rpcbind :支持安全NFS RPC服务的连接

[root@server ~]# yum -y install rpcbind nfs-util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FS系统守护进程
• nfsd:它是基本的NFS守护进程,主要功能是管理客户端是否能够登录服务器;
• mountd:它是RPC安装守护进程,主要功能是管理NFS的文件系统。
当客户端顺利通过nfsd登录NFS服务器后,在使用NFS服务所提供的文件前,还必须通过文件使用权限的验证。它会读取NFS的配置文件/etc/exports来对比客户端权限。
• rpcbind:主要功能是进行端口映射工作。
当客户端尝试连接并使用RPC服务器提供的服务(如NFS服务)时,rpcbind会将所管理的与服务对应的端口提供给客户端,从而使客户可以通过该端口向服务器请求服务。

NFS服务器的配置

NFS服务器的配置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在相应的配置文件中进行设置,然后启动NFS服务器即可。
NFS的常用目录

/etc/exports #NFS服务的主要配置文件
/usr/sbin/exportfs #NFS服务的管理命令
/usr/sbin/showmount #客户端的查看命令
/var/lib/nfs/etab # 记录NFS分享出来的目录的完整权限设定值
/var/lib/nfs/xtab #记录曾经登录过的客户端信息。

NFS服务的配置文件为 /etc/exports,

这个文件是NFS的主要配置文件,不过系统并没有默认值,所以这个文件不一定会存在,可能要使用vim手动建立,然后在文件里面写入配置内容。
/etc/exports文件内容格式:
<输出目录> [客户端1 选项(访问权限,用户映射,其他)] [客户端2 选项(访问权限,用户映射,其他)]
输出目录:
输出目录是指NFS系统中需要共享给客户机使用的目录;
客户端:
客户端是指网络中可以访问这个NFS输出目录的计算机

客户端常用的指定方式
• 指定ip地址的主机:192.168.0.200
• 指定子网中的所有主机:192.168.0.0/24 192.168.0.0/255.255.255.0
• 指定域名的主机:nfs.cnhzz.com
• 指定域中的所有主机:.cnhzz.com
• 所有主机:

选项:
选项用来设置输出目录的访问权限、用户映射等。
NFS主要有3类选项:
访问权限选项
• 设置输出目录只读:ro ReadOnly
• 设置输出目录读写:rw Read and Write
用户映射选项
• all_squash:将远程访问的所有普通用户及所属组都映射为匿名用户或用户组(nfsnobody);
• no_all_squash:与all_squash取反(默认设置);
• root_squash:将root用户及所属组都映射为匿名用户或用户组(默认设置);
• no_root_squash:与rootsquash取反;
• anonuid=xxx:将远程访问的所有用户都映射为匿名用户,并指定该用户为本地用户(UID=xxx);
• anongid=xxx:将远程访问的所有用户组都映射为匿名用户组账户,并指定该匿名用户组账户为本地用户组账户(GID=xxx);
其它选项
• secure:限制客户端只能从小于1024的tcp/ip端口连接nfs服务器(默认设置);
• insecure:允许客户端从大于1024的tcp/ip端口连接服务器;
• sync:将数据同步写入内存缓冲区与磁盘中,效率低,但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async:将数据先保存在内存缓冲区中,必要时才写入磁盘;
• wdelay:检查是否有相关的写操作,如果有则将这些写操作一起执行,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默认设置);
• no_wdelay:若有写操作则立即执行,应与sync配合使用;
• subtree:若输出目录是一个子目录,则nfs服务器将检查其父目录的权限(默认设置);
• no_subtree:即使输出目录是一个子目录,nfs服务器也不检查其父目录的权限,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NFS服务器的启动与停止
在对exports文件进行了正确的配置后,就可以启动NFS服务器了。

1、启动停止NFS服务器
为了使NFS服务器能正常工作,需要启动rpcbind和nfs两个服务,并且rpcbind一定要先于nfs启动。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art rpcbind nfs

    1

[root@server ~]# systemctl is-active rpcbind nf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op nfs
[root@停止NFS服务器
server ~]# systemctl stop rpcbind

实践操作
将NFS Server 的/home/test / 共享给192.168.1.0/24网段,权限读写

1.准备测试文件
[root@server ~]# mkdir /home/test
[root@server ~]# cp /etc/passwd /etc/hosts /home/test/
[root@server ~]# ls /home/te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编辑nfs主配置文件
[root@server ~]# vim /etc/export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ome/test 192.168.1.0/24(rw)

3.重启服务
[root@server ~]# systemctl restart
[root@server ~]# systemctl is-active rpcbind nf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服务器端使用showmount命令查询NFS的共享状态
#查看共享的目录
[root@server ~]# showmount -e 192.168.1.6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测试客户端与NFS服务器的共享状态
[root@server0 student]# showmount -e foundation0.ilt.example.com
Export list for foundation0.ilt.example.com:
/content 172.25.0.0/255.255.0.04、

客户端挂载NFS服务器共享的目录
[root@server2 ~]# mount 192.168.1.63:/home/test /mn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NFS的共享权限和访问控制
ls: 无法创建目录: 权限不够
[root@server2 ~]# touch /mnt/a.tx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是因为NFS 服务器端共享的目录本身的写权限没有开放给其他用户,在服务器端打开该权限.
去NFS服务器上面修改文件权限:
[root@server ~]# chmod 777 -R /home/te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root去创建文件,文件的权限编程了nfsnobody用户了
[root@server2 ~]# touch /mnt/nihao.txt
[root@server2 ~]# mkdir /mnt/san
[root@server2 ~]# ll /mn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使用普通用户挂载、写入文件测试。
[root@server2 ~]# useradd lisi
[root@server2 ~]# su - lisi
[lisi@server2 ~]$ touch /mnt/lisi.txt
[lisi@server2 ~]$ touch /mnt/lisi01.txt
[lisi@server2 ~]$ ll /mn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卸载已挂载的NFS共享目录
[root@server2 ~]# umount /mnt/

启动自动挂载 vim /etc/fstab
[root@server2 ~]# echo “192.168.1.63:/home/test /media nfs4 defaults 0 0” >> /etc/fsta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关命令
1、exportfs
如果我们在启动了NFS之后又修改了/etc/exports,是不是还要重新启动nfs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exportfs 命令来使改动立刻生效,该命令格式如下:
#exportfs [-aruv]
-a # 全部挂载或卸载 /etc/exports中的内容
-r #重新读取/etc/exports 中的信息,并同步更新/etc/exports、/var/lib/nfs/xtab
-u #卸载单一目录(和-a一起使用为卸载所有/etc/exports文件中的目录)
-v #在export的时候,将详细的信息输出到屏幕上。

具体例子:
[root@server ~]# exportfs -au #卸载所有共享目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oot@server ~]# exportfs -rv #重新共享所有目录并输出详细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nfsstat
查看NFS的运行状态,对于调整NFS的运行有很大帮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rpcinfo
查看rpc执行信息,可以用于检测rpc运行情况的工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利用rpcinfo -p 可以查看出RPC开启的端口所提供的程序有哪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showmount
-a 显示已经于客户端连接上的目录信息
-e IP或者hostname 显示此IP地址分享出来的目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注意两点,虽然通过权限设置可以让普通用户访问,但是挂载的时候默认情况下只有root可以去挂载,普通用户可以执行sudo。
NFS server 关机的时候一点要确保NFS服务关闭,没有客户端处于连接状态!通过showmount -a 可以查看,如果有的话用kill killall pkill 来结束,(-9 强制结束)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Gusixsixsix」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Gusixsixsix/java/article/details/82801289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
站主补充:
案例一:临时挂载某一个 NFS 目录的方法
# mount -o nolock,nfsvers=3,vers=3 -t nfs 192.168.100.1:/tmp /tmp

案例二:设置一个目录可以同时被两个 NFS 客户端永久挂载的方法
# vim /etc/exports
/tmp 192.168.100.1(rw,no_root_squash,no_subtree_check) 192.168.100.2(rw,no_root_squash,no_subtree_check)

[命令] Linux 命令 tar (打包、解包、压缩和解压文件或目录)

内容一: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以压缩内容的维度进行分类)

1.1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文件)

1.1.1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某 1 个文件)
# tar zcvf file.tar file.txt

(补充:这里以压缩后创建 file.tar (压缩) 包,而 file.txt 是被压缩的目录为例)

1.1.2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某几个文件)
# tar zcvf tmp.tar file1.txt file2.txt file3.txt

(补充:这里以压缩后创建 file.tar (压缩) 包,而 file1.txt file2.txt 和 file3.txt 是被压缩的目录为例)

1.2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目录)

1.2.1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某 1 个目录)
# tar zcvf tmp.tar /tmp

(补充:这里以压缩后创建 tmp.tar (压缩) 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为例)

1.2.2 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某几个目录)
# tar zcvf tmp.tar /tmp /var/tmp

(补充:这里以压缩后创建 tmp.tar (压缩) 包,而 /tmp 和 /var/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为例)

内容二: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以压缩格式的维度进行分类)

2.1 以 gzip 格式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 tar zcvf tmp.tar.gz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gz 是创建的压缩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2.2 以 bzip2 格式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 tar jcvf test.tar.bz2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bz2 是创建的压缩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注意:压缩后 bz2 后缀的文件比 gz 后缀的文件更小,但是花费的时间更长)

2.3 以 xz 格式压缩并创建 (压缩) 包

# tar Jcvf test.tar.xz /tmp

(补充:这里的 tmp.tar.xz 是创建的包,而 /tmp 是被压缩的目录)

(注意:压缩后 xz 后缀的文件比 bz2 后缀的文件更小,但是花费的时间更长)

内容三:解压 (压缩) 包

3.1 将 (压缩) 包解压到当前目录

# tar zxvf tmp.tar

或者:

# tar zxvf tmp.tar.gz

或者:

# tar jxvf tmp.tar.bz2

或者:

# tar Jxvf tmp.tar.xz

(补充:这里的 tmp.tar、tmp.tar.gz、tmp.tar.bz2、tmp.tar.xz 是要被解压的 (压缩) 包,它们分别是 gzip 格式的 (压缩) 包、gzip 格式的 (压缩) 包、bzip2 格式的 (压缩) 包、xz 格式的 (压缩) 包)

3.2 将 (压缩) 包解压到指定目录

# tar zxvf tmp.tar -C /tmp

或者:

# tar zxvf tmp.tar.gz -C /tmp

或者:

# tar jxvf tmp.tar.bz2 -C /tmp

或者:

# tar Jxvf tmp.tar.xz -C /tmp


补充:
1) 这里的 tmp.tar、tmp.tar.gz、tmp.tar.bz2、tmp.tar.xz 是要被解压的 (压缩) 包,它们分别是 gzip 格式的(压缩)包、gzip 格式的 (压缩) 包、bzip2 格式的 (压缩) 包、xz 格式的 (压缩) 包
2) 这里的 /tmp 是 (压缩) 包里的内容要被解压到目录

内容四:tar 命令的常用选项

1) –remove-files 压缩完成后删除原来的文件
2) –exclude= 排除某些文件不压缩

[命令] Linux 命令 mkdir (创建目录) (转载)

一、mkdir命令

    mkdir命令用来创建目录。

1.1 语法

mkdir (选项)(参数)

    1

1.2 选项
选项 	描述
-Z 	设置安全上下文,当使用SELinux时有效;
-m<目标属性>或–mode<目标属性> 	建立目录的同时设置目录的权限;
-p或–parents 	若所要建立目录的上层目录目前尚未建立,则会一并建立上层目录;
–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

1.3 参数

    目录:指定要创建的目录列表,多个目录之间用空格隔开。

二、示列

# 在目录/usr/meng下建立子目录test,并且只有文件主有读、写和执行权限,其他人无权访问
mkdir -m 700 /pwx/test 

# 在当前目录中建立bin和bin下的os_1目录,权限设置为文件主可读、写、执行,同组用户可读和执行,其他用户无权访问
mkdir -pm 750 /pwx/test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书香水墨」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27870421/article/details/92761140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

[命令] Linux 命令 cp (复制文件或目录) (转载)

tree命令的使用和安装

cp 命令,主要用来复制文件和目录,同时借助某些选项,还可以实现复制整个目录,以及比对两文件的新旧而予以升级等功能。

cp 命令的基本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 ~]# cp [选项] 源文件 目标文件

    1

选项:
-a:相当于 -d、-p、-r 选项的集合,这几个选项我们一一介绍;
-d:如果源文件为软链接(对硬链接无效),则复制出的目标文件也为软链接;
-i:询问,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则会询问是否覆盖;
-l:把目标文件建立为源文件的硬链接文件,而不是复制源文件;
-s:把目标文件建立为源文件的软链接文件,而不是复制源文件;
-p:复制后目标文件保留源文件的属性(包括所有者、所属组、权限和时间);
-r:递归复制,用于复制目录;
-u:若目标文件比源文件有差异,则使用该选项可以更新目标文件,此选项可用于对文件的升级和备用。

需要注意的是,源文件可以有多个,但这种情况下,目标文件必须是目录才可以。
这里的软链接,类似于 Windows 系统中的快捷方式,而硬链接则是透过文件系统的 inode 号产生一个新的文件名。无论是复制软链接还是硬链接,都不是复制源文件。有关软链接和硬链接更详细的介绍,可阅读《Linux ln命令》一节。

【例 1】cp 命令基本用法
cp 命令既可以复制文件,也可以复制目录。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复制文件,例如:

[root@localhost ~]# touch cangls
#建立源文件
[root@localhost ~]# cp cangls /tmp/
#把源文件不改名复制到 /tmp/ 目录下

如果需要改名复制,则命令如下:
[root@localhost ~]# cp cangls /tmp/bols
#改名复制

    1
    2
    3
    4
    5
    6
    7
    8

如果复制的目标位置已经存在同名的文件,则会提示是否覆盖,因为 cp 命令默认执行的是“cp -i”的别名,例如:

[root@localhost ~]# cp cangls /tmp/
cp:是否覆盖"/tmp/cangls"?y
#目标位置有同名文件,所以会提示是否覆盖

    1
    2
    3

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复制目录,其实复制目录只需使用“-r”选项即可,例如:

root@localhost ~]# mkdir movie
#建立测试目录
[root@localhost ~]# cp -r /root/movie/ /tmp/
#目录原名复制

    1
    2
    3
    4

【例 2】复制软链接文件
如果源文件不是一个普通文件,而是一个软链接文件,那么是否可以复制软链接的属性呢?我们试试:

[root@localhost ~]# ln -s /root/cangls /tmp/cangls_slink
#建立一个测试软链接文件/tmp/cangls_slink
[root@localhost ~]# ll /tmp/cangls_slink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6 月 14 05:53 /tmp/cangls_slink -> /root/cangls
#源文件本身就是一个软链接文件
[root@localhost ~]# cp /tmp/cangls_slink /tmp/cangls_t1
#复制软链接文件,但是不加"-d"选项
[root@localhost ~]# cp -d /tmp/cangls_slink /tmp/cangls_t2
#复制软链接文件,加入"-d"选项
[root@localhost ~]# ll /tmp/cangls_t1 /tmp/cangls_t2
-rw-r--r-- 1 root root 0 6月 14 05:56 /tmp/cangls_t1
#会发现不加"-d"选项,实际复制的是软链接的源文件,而不是软链接文件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6 月 14 05:56/tmp/ cangls_t2-> /root/cangls
#而如果加入了"-d"选项,则会复制软链接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在复制软链接文件时不使用 “-d” 选项,则 cp 命令复制的是源文件,而不是软链接文件;只有加入了 “-d” 选项,才会复制软链接文件。请大家注意,"-d" 选项对硬链接是无效的。

【例 3】保留源文件属性复制
我们发现,在执行复制命令后,目标文件的时间会变成复制命令的执行时间,而不是源文件的时间。例如:


[root@localhost ~]# cp /var/lib/mlocate/mlocate.db /tmp/
[root@localhost ~]# ll /var/lib/mlocate/mlocate.db
-rw-r-----1 root slocate2328027 6月 14 02:08/var/lib/mlocate/mlocate.db
#注意源文件的时间和所属组
[root@localhost ~]#ll /tmp/mlocate.db
-rw-r----- 1 root root2328027 6 月 14 06:05/tmp/mlocate.db
#由于复制命令由root用户执行,所以目标文件的所属组为了root,而且时间也变成了复制命令的执行时间

    1
    2
    3
    4
    5
    6
    7
    8

而当我们执行备份、曰志备份的时候,这些文件的时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这就需执行 “-p” 选项了。这个选项会保留源文件的属性,包括所有者、所属组和时间。例如:

[root@localhost ~]# cp -p /var/lib/mlocate/mlocate.db /tmp/mlocate.db_2
#使用"-p"选项
[root@localhost ~]# ll /var/lib/mlocate/mlocate.db /tmp/mlocate.db_2
-rw-r----- root slocate 2328027 6月 14 02:08 /tmp/mlocate.db_2
-rw-r----- root slocate 2328027 6月 14 02:08 /var/lib/mlocate/mlocate.db
#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的所有属性都一致,包括时间

    1
    2
    3
    4
    5
    6

我们之前讲过,"-a" 选项相当于 “-d、-p、-r” 选项,这几个选项我们已经分别讲过了。所以,当我们使用 “-a” 选项时,目标文件和源文件的所有属性都一致,包括源文件的所有者,所属组、时间和软链接性。使用 “-a” 选项来取代 “-d、-p、-r” 选项更加方便。

【例 4】 “-l” 和 “-s” 选项
我们如果使用 “-l” 选项,则目标文件会被建立为源文件的硬链接;而如果使用了 “-s” 选项,则目标文件会被建立为源文件的软链接。

这两个选项和 “-d” 选项是不同的,“d” 选项要求源文件必须是软链接,目标文件才会复制为软链接;而 “-l” 和 “-s” 选项的源文件只需是普通文件,目标文件就可以直接复制为硬链接和软链接。例如:

[root@localhost ~]# touch bols
#建立测试文件
[root@localhost ~]# ll -i bols
262154-rw-r--r-- 1 root root 0 6月 14 06:26 bols
#源文件只是一个普通文件,而不是软链接文件
[root@localhost ~]# cp -l /root/bols /tmp/bols_h
[root@localhost ~]# cp -s /root/bols /tmp/bols_s
#使用"-l" 和"-s"选项复制
[root@localhost ~]# ll -i /tmp/bols_h /tmp/bols_s
262154-rw-r--r-- 2root root 0 6 月 14 06:26/tmp/bols_h
#目标文件 /tmp/bols_h 为源文件的硬链接文件
932113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0 6 月 14 06:27/tmp/bols_s -> /root/bols
#目标文件 /tmp/bols_s 为源文件的软链接文件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月老怕是给我打了死结」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832313/article/details/94389698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

[命令] Linux 命令 tree (显示目录结构) (转载)

tree命令的使用和安装

tree命令是可以把指定文件夹的所以文件用树状罗列出来,呈现目录形式的一个命令,没有安装之前,tree命令默认不能直接使用。

1.安装命令:

$ sudo apt-get -y install tree

    1

2.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获取帮助的方法来查看tree命令的使用;

$ tree --help
$ man tree
$ info tree

    1
    2
    3

如:

$ tree --help
  -a 列出所有文件。
  -d 仅列出目录。
  -l 遵循目录等符号链接。
  -f 打印每个文件的完整路径前缀。
  -x 仅保留在当前文件系统上。
  -L 级下降深层级目录。
  -R 达到最高等级时重新运行树。
  -P 模式仅列出与给定模式相匹配的文件。
  -I 模式不要列出与给定模式匹配的文件。
  --ignore-case 模式匹配时忽略大小写。
  --matchdirs在-P 模式匹配中包含目录名称。
  --noreport 关闭树列表末尾的文件/目录计数。
  --charset X 使用字符集X作为终端/ HTML和缩进行输出。
  --filelimit# 不要下载超过#个文件的dirs。
  --timefmt <f> 根据格式<f>打印和格式化时间。
  -o 文件名输出到文件而不是标准输出。

  ---------------文件选项---------------
  -q 将不可打印的字符打印为'?'。
  -N 按原样打印不可打印的字符。
  -Q 用双引号引用文件名。
  -p 打印每个文件的保护。
  -u 显示文件所有者或UID号码。
  -g 显示文件组所有者或GID号码。
  -s 打印每个文件的字节大小。
  -h 以更易读的方式打印尺寸。
  --si像-h,但在国际单位制中使用(幂数为1000)。
  -D 打印上次修改日期或(-c)状态更改。
  -F 附加'/','=','*','@','|'或'>'按照ls -F。
  --inodes 打印每个文件的inode编号。
  - 设备打印每个文件所属的设备ID号。

  ---------------排序选项---------------
  -v 按文本字母数字排序文件。
  -t 按上次修改时间对文件进行排序。
  -c 按上次状态更改时间对文件进行排序。
  -U 保留文件未排序。
  -r 反转排序的顺序。
  --dirsfirst 列出文件之前的目录(-U禁用)。
  - 排序X选择排序:名称,版本,大小,mtime,ctime。

  ---------------图形选项---------------
  -i 不要打印缩进线。
  -A 打印ANSI线图形缩进线。
  -S 使用CP437(控制台)图形缩进线打印。
  -n 始终关闭着色(-C覆盖)。
  -C 总是打开彩色。

  --------------- XML / HTML / JSON选项---------------
  -X 打印树的XML表示。
  -J 打印出树的JSON表示。
  -H baseHREF以baseHREF作为顶层目录打印HTML格式。
  -T 字符串用字符串替换默认的HTML标题和H1标题。
  --nolinks 关闭HTML输出中的超链接。

  ---------------其他选项---------------
  --version 打印版本并退出.
  --help 打印使用情况和此帮助信息并退出。
  --  选项处理终止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简单举两个例子 如:

//显示各层级目录的拥有者
$ tree -u

├── [root    ]  kingsoft
│   └── [root    ]  wps-office
│       └── [root    ]  office6
│           ├── [root    ]  addons
│           │   └── [root    ]  homepage
│           │       ├── [root    ]  1033_et.html
│           │       ├── [root    ]  1033_wait.html
│           │       ├── [root    ]  1033_wpp.html
│           │       ├── [root    ]  1033_wps.html
│           │       ├── [root    ]  1041_et.html
│           │       ├── [root    ]  1041_wait.html
│           │       ├── [root    ]  1041_wpp.html
│           │       ├── [root    ]  1041_wps.html
│           │       ├── [root    ]  2052_et.htm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如只查看当前第一级的目录和文件
$ tree -L 1
├── android-studio
├── google
├── java
├── kingsoft
└── teamviewer

//查看当前第二级的目录和文件
$ tree -L 2
├── android-studio
│   ├── bin
│   ├── build.txt
│   ├── gradle
│   ├── Install-Linux-tar.txt
│   ├── jre
│   ├── lib
│   ├── license
│   ├── LICENSE.txt
│   ├── NOTICE.txt
│   └── plugins
├── google
│   └── chrome
├── java
│   └── eclipse
├── kingsoft
│   └── wps-office
└── teamviewer
    ├── config -> /etc/teamviewer
    ├── doc
    ├── logfiles -> /var/log/teamviewer12
    └── tv_b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把目录结构信息保存到文本中
$ tree -L 2 > /home/root/log/tree.txt

    1
    2

以上就这些了.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冷风中的冰雨」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xiao_yuanjl/article/details/79670908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