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 bond 网卡捆绑组的添加(CentOS Linux & RHEL 版)

步骤一:显示现有的网卡有哪些

# nmcli connection show

步骤二:添加网卡捆绑组

2.1 添加网卡捆绑组

2.1.1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命令格式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 con-name <connection name of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ifname <name of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mode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type> miimon <delay time>
2.1.2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案例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 con-name bond0 ifname bond0 mode active-backup miimon 100

(补充:这里以创建连接名为 bond0 设备名为 bond0 延迟为 100 的网卡捆绑组为例)

2.2 添加网卡捆绑组的子网卡

2.2.1 添加网卡捆绑组子网卡的命令格式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slave con-name <network card connection name> ifname <subnet card name> master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type>
2.2.2 添加网卡捆绑组子网卡的案例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slave con-name eth0 ifname eth0 master bond0
# nmcli connection add type bond-slave con-name eth1 ifname eth1 master bond0

(补充:这里以将连接名为 eth0 和 eth1 的网卡添加到 bond0 网卡捆绑组为例)

步骤三:给网卡捆绑组配置 IP 地址

# nmcli connection modify bond-bond0 ipv4.addresses 192.168.100.5/24 ipv4.gateway 192.168.100.1 autoconnect yes

(补充:这里给 bond-bon0 网卡捆绑组添加 192.168.100.5/24 IP 地址,192.168.100.1 网关 IP 地址并且自动启动为例)

步骤四:启动网卡捆绑组

4.1 显示现有的网卡捆绑组和对应的子网卡有哪些

# nmcli connection show

4.2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的子网卡

4.2.1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子网卡的命令格式
# nmcli connection up <subnet card name>
4.2.2 启动网卡捆绑组里的子网卡
# nmcli connection up bond-slave-em1
# nmcli connection up bond-slave-em2

(补充:这里以重启 bond-slave-em1 或者 bond-slave-em2 为例)

或者:

# nmcli connection reload

4.3 启动网卡捆绑组

4.3.1 启动网卡捆绑组的命令格式
# nmcli connection up <connection name of network card binding group>
4.3.2 启动网卡捆绑组的案例
# nmcli connection up bond-bond0

(补充:这里以启动 bond-bond0 网卡组为例)

步骤五:确认网卡捆绑组的 IP 地址配置成功

# ip address show 

(补充:如果网卡组里出现了我们配置的 IP 地址,则代表 IP 地址配置成功)

步骤六:显示网卡捆绑组的子网卡

6.1 显示网卡捆绑组的成员命令格式
# cat /proc/net/bonding/<bond name>
6.2 显示网卡捆绑组的成员的案例
# cat /proc/net/bonding/bond-bond0

(补充:这里以显示网卡组 bond-bond0 的子网卡为例)

[步骤] Linux 网络的设置 (禁用 KVM 虚拟 IP)

步骤一:现象分析

安装 REHL 和 CentOS 系统时,系统可能会自动附带安装 libvirtd,并且启动其中的虚拟 IP

步骤二:显示是否有虚拟 IP

# ip -4 addr

(如果在输出的结果中包含的有以 virbr 开头的网卡信息,则代表虚拟网卡是启动的)

步骤三:删除 KVM 虚拟 IP

3.1 禁用虚拟网卡

# ifconfig virbr0 down

3.2 删除虚拟网桥

# brctl delbr virbro

步骤四:禁止 libvirtd 开机自启

# systemctl disable libvirtd

[命令] Linux 命令 sar (报告系统活动情况) (转载)

sar

sar(SYstem ActivityReporter系统活动情况报告)是目前Linux上最为全面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之一,可以从多方面对系统的活动进行报告,包括:文件的读写情况,系统调用的使用情况,磁盘I/O,CPU效率,内存使用状况,进程活动及IPC有关的活动;
sar命令有sysstat安装包安装
1.安装:[root@admin ~]# yum -y install sysstat
2.参数:
-u :输出CPU使用情况和统计信息
-p:报告每个CPU的状态
-q:查看平均负载
-r: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W :查看系统swap分区的统计信息
-x:显示给定进程的统计信息
-b:查看I/O和传递速率的统计信息
 -d:磁盘使用详细统计
 -v:进程,inode,文件和锁表状态
 -n:统计网络信息
-u :输出CPU使用情况和统计信息
-A:所有报告总和
-i:设置状态信息刷新的间隔时间
    [root@admin ~]# sar -u 1 3  (每隔一秒总共统计三次;统计CPU的使用情况)
在以上的显示中,主要看%iowait和%idle,%iowait过高表示存在I/O瓶颈,即磁盘I/O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如果%idle过低表示CPU使用率比较严重,需要结合内存使用等情况半段CPU是否瓶颈。
2.2 -p:报告每个CPU的状态
    [root@admin ~]# sar -p 1 3 (报告每个CPU的使用状态)
2.3 将统计结果保存在文件中,并从文件读取内容
        [root@admin ~]# sar -u -o /servers/script/sar.txt 2 3 (保存之文件,保存后的文件是二进制的,无法使用vim和cat查看)
        [root@admin ~]# sar -u -f /servers/script/sar.txt (从二进制文件读取)
注:将输出到文件(-o)和读取记录信息(-f)
2.4 -q:查看平均负载
        [root@admin ~]# sar -q 1 3
2.5-r: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root@admin ~]# sar -r
2.6 -W :查看系统swap分区的统计信息
2.7 -b:查看I/O和传递速率的统计信息
2.8 -d:磁盘使用详细统计
2.9 -v:进程,inode,文件和锁表状态
2.10 -n:统计网络信息
        1) DEV:网络接口统计信息
        2) EDEV:网络接口错误
        3)IP:IP数据报统计信息
        4):EIP:IP错误统计信息
         5)TCP:TCP统计信息
          6)ETCP:TCP错误统计信息
         7)SOCK:套接字使用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喵喵Amy」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an1415/article/details/80761614

注明:所有转载内容皆直接从被转载文章网页的标题和内容的文本和图片中复制而来

CC 4.0 BY-SA 版权协议网址: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deed.z